欢迎来到项城网,请登录注册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新闻 >> 周口 >> 正文

又是一年艾飘香(乡土周口)

2025-07-06 08:260项城网

□记者 高洪驰

近日,记者走进沈丘县李老庄乡,只见河滩边、沟渠旁、村道两侧乃至农户的院前屋后,随处是群众收割和晾晒艾草的身影,空气中弥漫的清香为夏日的乡村注入了蓬勃生机。

通往该乡东吴庄村荣福实业有限公司的路上,拉满艾草的车辆络绎不绝,公司的院子内、车间里堆满收购的艾草,出售艾草的群众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。

“大家辛苦了,卸车时一定要注意安全!”荣福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俊委在人群中来回穿梭,不时提醒着出售艾草的群众。“这几天全乡3000余亩艾草陆续收割,开着机动三轮车前来出售艾草的群众很多,安全问题很重要。”李俊委对记者说。

回溯产业起源,李俊委的创业路映射着李老庄乡的艾产业发展轨迹。他的公司是2022年成立的,以前,他在外地建了一个艾绒加工厂,当时的原料大部分需要从南阳、湖北购买。在沈丘县委、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“一乡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的背景下,李老庄乡党委、乡政府注意到了艾草种植的优势:不仅美化环境,还能带动群众致富、壮大村集体经济。“为什么不把外地的艾草种到自家地里?”在政府的引导下,干群一心,利用“三边”(路边、水边、村边)闲置土地种植艾草,发展“边角经济”。从最初1000余亩的种植规模起步,如今全乡艾草种植面积已拓展至3000余亩,年产量达1.8万吨,昔日的闲置土地摇身变为“绿色银行”。

解决了原料问题,在乡党委、乡政府的号召下,李俊委将荣福实业有限公司彻底扎根在李老庄乡,依托“扶贫车间”建成艾产品加工厂,产品涵盖艾条、艾绒枕头、艾绒包等。“在生产环节,我们实行的是计件制,工人都是周边村子的富余劳动力,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。”李俊委说。

随着艾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,乡里涌现出一批种植“土专家”,张楼村55岁的村民张永成就是其中一位,他也在当天的艾草销售队伍中。

“我种一分多地的艾草,这第一茬就卖了434元,后面还有两茬呢!”在等待领款的间隙,张永成向记者介绍,“艾草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,随处可种,不打农药,植株最高可长到1.8米。每年可以收割三茬,第一茬在麦收后收割,第二茬在七八月份收割,第三茬在秋后收割。第一茬收割后要及时施肥,天旱时要及时浇水,苗子多时要及时剔除,如不及时剔除,就容易产生弱苗,收割时品相差,价格上不去。”最后,他低声说:“我家还有3分多的树林地,也打算种上艾草,就这几分空闲地,一年也能收入几千元。”

村民懂技术,干部也成了“田秀才”。当日上午11时许,在木庄村路边一片艾草地里,村干部王军斌和几位村民正在探讨着什么。此时,下村走访的李老庄乡乡长张震路过此处,他停下车,走到群众中间,一边听大家议论,一边观察艾草长势。原来,这片艾草长势一般,王军斌等人正在查找原因。张震观察艾草生长情况后,对大家说:“据我观察,这片艾草之所以长势不好,原因在于路边的土壤贫瘠,生长过程中又缺少水分,艾草生长受到了一定影响。”

“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”一位村民问。

“要想艾草长得齐整,在生长期一定要根据情况适时施肥、浇水,复合肥用量每亩地控制在6至8斤,施肥要均匀,避免植株长势不匀。”村民们围着他你一言我一语,从施肥技巧问到病虫害防治,张震一一耐心解答,田间地头俨然成了“农技课堂”。

据了解,艾草经济不仅鼓了村民的腰包,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。王白庙村在荒废的河滩地里种植艾草15亩,除去群众的工钱等开支,每年村集体增收10万元左右。

“目前,李老庄乡域内还有零星的沟坡地、坑塘边等没有得到有效利用,我们力争今年在这些地方全部种上艾草,让艾草经济真正成为全乡农民增收、集体经济壮大的亮丽名片,将‘艾’进行到底!”望着远处路边茂盛的艾草,张震信心满满地说。

小小的艾草,从路边野草变身为助力乡村振兴的“黄金草”,不仅绿了边角、富了村民,更以产业为笔、以创新为墨,在李老庄乡绘就产业兴、农民富、乡村美的新画卷。当秋风再起时,这片土地上的艾草将迎来下一茬丰收,而“艾上李老庄”的故事仍在续写……

来源:龙都网

(责任编辑:高敏)

精彩评论(0)

相关推荐

广告占位符